您的位置 首页 游玩攻略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然而真等到世博会开场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大阪人不仅没炸毛,还默默地掏出了手机和信用卡,刷得不亦乐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大阪的砍价文化要被无现金支付“干翻”了?别急,这篇文章将带你一探究竟,聊聊大阪人如何在世博会的无现金浪潮中“真香”,并从中窥见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

作者:蚊先生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2025年的大阪·关西世博会如火如荼地拉开了帷幕,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不仅展示了最前沿的科技与文化,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全面无现金支付

提到大阪,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砍价之王”的形象,那些在商店街挥洒谈判技巧的“大阪欧巴桑”似乎天生与固定价格势不两立。当世博会宣布场内只接受无现金支付时,大阪人高呼砍价无门,世界末日。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然而真等到世博会开场后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大阪人不仅没炸毛,还默默地掏出了手机和信用卡,刷得不亦乐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大阪的砍价文化要被无现金支付“干翻”了?别急,这篇文章将带你一探究竟,聊聊大阪人如何在世博会的无现金浪潮中“真香”,并从中窥见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世博会硬推“无现金”,

大阪人真的买账吗?

大阪世博会一上来就扔了个大炸弹:场内全面禁用现金。从买瓶水到吃碗拉面,全得靠信用卡、电子钱包或者二维码支付。官方给出的理由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可以全文背诵:减少扒窃风险、加快结账速度、留下消费记录,还能顺便攒点积分。听起来是不错,但对普通游客来说,这意味着得提前准备好各种支付工具,外国游客要把这一套整明白,估计更得研究研究了。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这一切建立在官方推出的世博会专属“EXPO2025 数字钱包”应用之上,里面有个叫“ミャクペ!”(Myaku-Pay)的支付功能,带着一股接地气的搞怪味儿。这个数字钱包支持Visa触碰支付、Apple iD支付,还能扫描二维码付款,功能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对于想尽办法全面推广线上支付却进展缓慢的日本来说,这一步实在是迈得有点大。难怪有人担心“一下整这么高强度,大阪人咋办”。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阪人真能接受这种“无现金霸王条款”吗?要知道,大阪的砍价文化可是出了名的。大阪人争取个“友情价”的光荣传统总是被津津乐道。曾在商店街看中一件1000日元的T恤,还没开口砍价,旁边的大阪阿姨就主动杀进店里,硬是把两件T恤的价格砍到了1500日元,还顺便给出了“其实500日元买两件才划算”的神论,堪称狮子大开口。但这种砍价天赋,也实在是让我们倍感亲切。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按理说,砍价这么根深蒂固的文化,遇到无法讨价还价的一键线上支付,应该是水火不容的。可现实却出乎意料:大阪人不仅没抗拒,反而对无现金支付,尤其是触碰式支付,表现出了超高的接受度。根据Visa的2024年9月数据,大阪人对触碰支付的认知度高达80.7%,比全国平均水平(76.4%)还高,每月有超过200万个账户在使用这项功能。

答案其实藏在从2024年4月开始推出的一系列“大阪地区振兴项目”中。这个项目用了一个很“大阪式”的策略:直接给钱。每次用相关的线上支付,就能拿到最高30%的现金返还,最高可达1500日元。别小看这点钱,对精打细算的大阪人来说,“返现”比积分诱人多了,毕竟那是实打实的钱回到口袋里。返现等于变相砍价,这不还是赚了?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化习惯并非不可改变,只要给足了实际的激励,哪怕是根深蒂固的砍价传统,也能被现代科技“收编”。大阪人的“真香”反应,表面上是接受了无现金支付,实际上是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他们的精明哲学。这不禁让人思考:当科技与文化碰撞时,到底是文化改造科技,还是科技驯服文化?大阪的案例,似乎给出了一个微妙的答案。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从“吃爆”到“刷爆”,

精准推广的重要性

要说大阪人对无现金支付的接受度为何这么高,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吃。大阪素有“食い倒れ”(吃到破产)的美誉,这里的饮食文化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城市性格。“大阪地区振兴项目”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的返现活动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吃”这个领域:第一波针对超市,第二波锁定麦当劳、摩斯汉堡、食其家等快餐店,第三波又扩展到Gusto、Cocos等家庭餐厅。可以说,这套推广策略精准地戳中了大阪人的胃。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为什么“吃”这么重要?2022年的一份《食的東西比較に関する不満レポート》给出了有趣的线索。这份报告对比了东京和大阪消费者对食品和调味料的不满,发现东京人更关注健康(比如“添加物太多”)和环保(比如“包装要环保”),而大阪人则更在乎味道、份量和性价比。比如,大阪消费者会抱怨“芝麻油不够香”“肉包的鲜味不够浓”“为什么不出更大份的超值装”。这种对“吃”的执着,简直是大阪人DNA的一部分。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返现活动正好抓住了这一点。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用线上支付后,不仅吃得满足,还能获得30%的返现,这种感觉不比“砍价成功”的快感有过之而无不及吗?更别提这些返现活动覆盖了日常消费场景,从超市买菜到快餐店解决午饭,触碰支付的便利性和返现的诱惑让大阪人迅速“上瘾”。

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的整体无现金支付比例已突破40%,其中二维码支付(比如PayPay)正在崛起,但信用卡支付的总额依然遥遥领先,达到116.9万亿日元。这说明,尽管二维码支付很火,但在金额更大的消费场景中,信用卡(尤其是触碰支付)依然是主力军。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从更广的社会视角看,大阪的无现金热潮其实折射出一种“即时满足”文化。触碰支付的快捷性加上返现的即时奖励,完美契合了现代人对效率和回报的追求。尤其是在大阪这样一个节奏快、讲究实惠的城市,这种“刷一下就有回报”的模式几乎是量身定制的。但这也带来一个隐忧:当优惠与返利的浪潮过去,大阪人还会不会愿意继续选择线上支付?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无现金的未来,

砍价精神的新舞台

其实,大阪世博会的无现金实验不仅改变了本地人的支付习惯,还为更大的社会变革埋下了伏笔。比如,世博会期间,关西地区的各大私营铁道公司都在加速推广信用卡触碰支付的闸机系统。这对外国游客来说简直是福音:不用费劲兑换日元,也不用研究复杂的售票机,直接刷卡就能畅游大阪。这种“无摩擦”的体验,正是大阪为迎接未来综合度假村(标重点:包括赌场)所做的准备。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更前沿的是“脸部支付”技术。世博会的“ミャクペ!”不仅支持二维码和触碰支付,还能通过脸部识别完成交易。这对带着孩子的家庭尤其友好,毕竟手里抱着娃、背着包,再掏手机付款确实麻烦。但这种技术的普及也引发了一些担忧:隐私安全如何保障?如果数据泄露,脸部信息会不会被滥用?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社会信任的考验。

从大阪人的角度看,无现金支付虽然剥夺了传统砍价的乐趣,但也为他们的精明精神开辟了新舞台。比如,很多人开始研究各种支付方式的优惠活动:用PayPay有满减,用Visa有返现,用乐天Pay还能攒积分。这种“薅羊毛”的行为,其实就是砍价文化的数字化延续。换句话说,大阪人并没有放弃砍价,他们只是把战场从商店街搬到了手机屏幕上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大阪的无现金热潮反映了全球支付方式的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中国的微信支付、日本的paypay,还是欧洲的Revolut,无现金支付正在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但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分化:那些不熟悉科技的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的低收入群体,甚至是偏远地区的居民,如何融入这个无现金的世界?世博会的全面无现金政策虽然前卫,但也再一次让我们一瞥数字鸿沟背后的危机。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真香"背后的文化与未来

看着大阪世博会的无现金实验,既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又多了几分“后浪推前浪”的感慨。毕竟,从微信支付到支付宝,我们早就把无现金支付玩得炉火纯青,街头巷尾的煎饼摊都能扫码付款,连菜市场的大爷大妈都熟练地亮出二维码。大阪人从“砍价狂魔”到“刷卡达人”的转变,颇有点像中国人第一次用手机支付时的“真香”时刻。但大阪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科技的普及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文化的适应和政策的引导缺一不可。

大阪人不砍价就会死,世博会凭什么禁止现金?

我们或许可以给大阪人打一针强心剂:别担心砍价文化的消失,因为精明的心总能找到新的出口——时至今日,中国消费者仍抓着手机在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到了双十一再在线上“薅一波羊毛”,流淌在血液里的砍价精神不会因为支付方式的改变而消失

但同时,我们也得正视无现金支付的另一面:当刷脸支付、数字货币成为日常,消费的便捷会不会让我们忘了“量入为出”?中国用十几年走完了无现金的“从零到一”,而未来的挑战,是如何让“真香”惠及每一个人。大阪的这场无现金冒险,也让我们期待他们会不会走上一条独属于他们的“无现金”之路。

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由我要去日本(www.51gojapan.com)整理发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我要去日本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gojapan.com/1448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