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节期间DeepSeek-R1正式发布以来,有关AI领域的竞争、合作话题在不断发酵。在不久前的美日首脑会谈中,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日本首相石破茂围绕促进两国在生成AI领域的研发合作达成了一致意见。
而在此之前,投资策略向来大胆敏锐的软银总裁孙正义已先为美国送去了大礼包。就在特朗普就任总统的第二天1月21日,OpenAI、软银集团和甲骨文宣布共同组建“星际之门计划”,计划在未来四年内投资5000亿美元用于在美国建设AI基础设施,首期1000亿美元资金将立即投入使用。
与日本企业对美国AI领域的大手笔投资相对的是,类似孙正义投资中国初创企业阿里巴巴那样的新闻已经久未出现了。而且据日本媒体报道,某内阁府官员直言:如果中国确实能开发出低成本AI产品的话,新兴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会使用中国产品,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选择与美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中国。
中美的科技竞争在AI领域正在高烈度进行,而且这种竞争不会短期内结束。日本的立场将放在哪里?
信息高速公路与日本前车之鉴
DeepSeek开始在中国及世界不少国家成为媒体关注重点时,笔者自然而然联想到了三十多年前的美国“信息高速公路”。那时日美贸易摩擦已经火药味十足,美国明显不能在家电、汽车、半导体等制造业领域战胜日本,必须开拓一条新赛道与日本竞赛。这条新赛道便是比尔·克林顿政府(1993年1月-2001年1月)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1993年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战略
笔者正好在1993年进入日本的大学攻读经济研究科博士课程,经常跟着导师读美国总统报告、各种美国经济文献,尤其是大量阅读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相关文件。总的感觉是,美国即便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也不一定能够在和日本的贸易摩擦中获得优势地位。
1996年前后,日本的大学研究室已经开始使用互联网,手提电脑的普及程度也不断增加,不论是在校园还是出差去外地,只要能接上电话线,笔者就可以在雅虎上和中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顺畅联系,不用手写信件去找邮筒发信了。
2003年回中国后,就算知道美国有谷歌,但笔者依旧觉得日本雅虎更好用,除了日本雅虎外,那时笔者也会偶尔用一下起步不久的百度、新浪。但在收集信息的手段,从以电脑为主变为以手机为主后,笔者渐渐放弃了日本雅虎。不知不觉间,美国的GAFA成长壮大了起来,中国本土的BAT也超过了日本雅虎。在IT平台企业唱主角的时候,忽然发现其中已经没有了日本企业的存在感。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支持本国的IT平台企业走向了世界。日美贸易摩擦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是,美国绕开了在制造业领域与日本的竞争,在IT平台上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相比之下,日本进入了人们常说的“失落的三十年”中。
DeepSeek的开源
让美国很不是滋味
从日美贸易摩擦中获得的成功经验,让美国在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中也在寻找新赛道,并希望再次获得成功。一个比较清晰的路线是,通过在半导体高端芯片方面阻断与中国的交流,让美国保持算力优势,在AI领域采用闭源方式,维护技术领先地位。
由最尖端芯片组成的大算力,加上名为OpenAI实际上绝对不公开技术的闭源方式,美国以为能够将中国远远甩开了,但未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DeepSeek,在没有巨额投资和大量算力资源的情况下,采用模型蒸馏等高效算法,就实现了与美国现有AI技术相媲美的性能。最为重要的是DeepSeek开源了部分技术成果,为所有开发者提供了研究和创新的平台。
AI研发采用开源方式还是闭源方式,对未来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事实上,DeepSeek确实对美国股市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开源方式,更可能会让以闭源为主的美国AI企业长久失去迅速扩展的机会。单纯的禁用,或者仅仅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借口的堵截,不能彻底阻挡DeepSeek的普及。
2月3日,软银集团与OpenAI宣布成立合资公司SB OpenAI Japan
2019年以后,以美国为首,包括日本在内的不少国家强力切断了与中国民营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的联系。5年过去后,现在华为的实力与2019年时相比,弱了还是强了?这已经无需笔者多说什么。抖音(TikTok)在美国的打压下,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用户数量的增长,给出了与华为相同的答案。预测未来数年,中美竞争是中国败下阵来,还是会愈战愈强?相似的问题,如今提给了AI领域。
就像抖音不可能被美国的同类APP取代,像华为在遭受来自外部的打压后,逐步走向坚强一样,中国很多企业现在已经具有了抗压能力。况且除DeepSeek外,中国还有相当多的AI技术、平台正在开发中。
有日本企业在IT平台上失败的前车之鉴,中国不可能放松AI研发,中国AI今后也会和中国制造更加高效地结合起来,以更快的速度,以更多造福于民的方式发挥出巨大作用。
笔者关心的另一点在于,在孙正义巨额投资美国,与美国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之外,日本是否还有与中国企业在AI领域合作的新思路、新渠道?日本要走出失落的30年,AI领域的技术选择最终会以何种形式展现出来?效果又会如何呢?
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 执行院长
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由我要去日本(www.51gojapan.com)整理发布!